与校结缘,感悟人生——访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黄康华

作者: 时间:2019-10-13

黄康华,梧州学院02级中文系学生,现在是南宁市美斯达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今天仍然心系母校,发动同班同学一起向学校捐赠了校训石。“一方面是为了感谢学校老师对当时中文系的教育之情,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校训石传承中文系的热血精神。”当问及为何捐校训石时,黄康华这样说到。

在校点滴,精彩纷呈

“在梧院的四年是我人生萌芽、启发、和理想定格的四年。”回想起在梧院的那些时光,过往的一幕幕涌上他的心头,酸甜苦辣竟在这短短的四年里一一品味。刚刚迈入学校的大门时,学校内各个角落都处于施工的状态,随处可见的黄泥碎石陪伴了梧州学院第一批本科生整整四个春夏秋冬。

当时同学们在铺满煤渣的运动场里踢足球,“传球的时候都看不到队友在哪!”谈及上学时的往事,黄康华津津乐道地说出了许多细节。

“全校师生一起在旧食堂用餐,只有四五个菜品可以选择,而且去晚的话,菜都凉了。”黄康华回忆起来。大学四年,便是在烟尘滚滚的校园、排长队的食堂中度过。

在当时,他们紧紧拉着图书馆和运动场两位“朋友”的手。 “要是想找中文系的同学,就到图书馆或是运动场这两个地方,一定能找到。”黄康华说,作为首届中文系,整个系只有一个班,人数还不到五十人,但小小的集体里迸发出来的巨大正能量是当时全校师生有目共睹的,“团结一致”是他们最大的亮点,每逢比赛必参加,输赢不重要。

在当时的校运会上,整个中文系的同学全都参加比赛,跑步、跳远、打球一个接着一个参加。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开创了梧州学院第一支啦啦队为同学们加油打气,当时没有完善的设备,啦啦队的成员便把吃饭的家伙——饭盆,摇身一变,变成了啦啦队的加油工具,被称为“有血性的中文系”。外出活动时,黄康华和小伙伴们经常排着军训时的队列齐步进出校门,嘴上还喊着“一二一”,门卫叔叔们看到以这种方式进出校门的,就知道是中文系的同学们外出去了。

严师教导,受益匪浅

课下这么调皮的02中文系在学习上可是实打实的学霸!成绩如何呢?黄康华举了一个例子:在莫敏院长教学的《基础写作》课程上拿到了少有的96分!除了莫敏老师之外,还有一大批来自北大的名师给他们上课,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依然镌刻在黄康华的心中。

“当时来教我们的是北大55中文系的骨干教师们,他们推荐我们看一本书叫做《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从书里我们见识到了老师们大学时期的趣事,更明白了要懂得珍惜时光。” 环看黄康华的办公室,除了生意盎然的盆栽以外,我们还看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毛笔字幅在熠熠生辉,“这八个字也是谢冕教授题给我的。”在每位老师的严格教导下,首届中文系的同学们将备战高考的状态带到大学校园中,保持着中学时期早读的习惯,在流行疯狂英语的时代,他们每天早上7:30分不约而同的来到桃花岛上大声朗读英语以保证能够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黄康华无奈地笑着说:“我们早读的时候,其他专业的同学都以为我们在‘晒’,装模做样。”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了他们极强的阅读能力,当时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多,02级中文系的同学们仍然埋头在图书馆里学习看书,每位同学的床头都会放着一本书,睡前拿出来翻阅。因此黄康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精于读书,“有时候不需要读完一整本书,当书里有两三句话是能够对你有帮助的时候,这本书就可以丢掉了”,“看的书多了,一本新书只需要看目录,就知道它到底想说些什么”,这些都是他关于读书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有了扎实的阅读功底,对文字就越发敏感。后来黄康华在一家选矿设备产业公司当一名文员,检查合同时分外仔细,“‘款到发货’和‘款到卸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区分。”黄康华介绍说:“老板看中了我的认真,便把合同交给我来管理,接着做到了销售助理。”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年半的时间,使黄康华掌握了创办一家公司应如何进行工厂管理和团队建设。

创业历程,运用所学

身为八零后的他,资产早已过亿。获得如此成就与早期在梧州学院受到的教育离不开。黄康华坦言:“学校老师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帮助,还有一定的人生启发和萌芽”

由于各种原因回到南宁工作,当初早已在梧州工作了一年半并且收入可观的黄康华选择创业。

创业之初,也曾苦恼从何做起,回想起学校老师上的哲学课:一个空杯子,尽管装满了石头和沙子,仍然能够装下一定量的水。他在其中领悟到——成功需要发现“缝隙”,发现各种机会。根据对市场的观察后,他便将目光放在了城市未来发展所需上,因此有了制造一台可以粉碎建筑垃圾的机械设备的想法。

与同是中文系出身的合伙人一样,对机械知识所知甚少,他们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专研和扎实的阅读功底一步步摸索出来。“计算各项数据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困难”黄康华感慨道。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团结精神使他们不畏艰难:面对挑战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共同迎面而上。正如同他们的办公楼一样,外观看似由五个箱子组合而成,代表着五位合伙人,“我们五个盒子,横七竖八都要在一起”黄康华说道:“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只有一个二十五平米的工作室,那时候想招聘一个女员工来帮我们收拾资料,人家看到这么小地方直接走了”。经过两三年的研发制造,终于初成规模,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从市中心二十五平米的工作室到现如今八个占地几十亩的工厂,从东拼西凑的十四万创业资金到现如今公司资产近七个亿。

在工厂里随处能看到黄康华在大学时期所学的美学知识,在他们的“五盒”办公楼里盛开着许朵鲜花,“学文科的人都特别喜欢花,看我们的办公楼就知道。”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办公室旁的露台生长有一簇簇的三角梅,在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生产车间里整洁宽敞,机器设计简约大方,各种工具机械排列整齐,放在车间内的饮料机彰显了美斯达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在车间外,能看到他们立下的发展目标——“我们欠南宁一个世界级品牌”

在他的办公室能看到许多的奖牌奖杯,但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种表扬,小肯定,不必太在乎”。在黄康华的身上体现出一种不骄傲、不气馁的精神。正如同他所说:“要在心里埋下一颗小种子,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审核:谢奋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吴怡楚 黄玉兰 梁其应 韦鑫 图:黄玉兰 韦鑫 黄康华】

黄康华在德国谈业务

黄康华带领我院师生参观公司

我院师生采访黄康华

版权所有: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74-5820253  地址:广西梧州市富民三路82号